梅嶺美術館(回首頁)
::: 網站導覽|意見信箱|回首頁
    :::
    • 沿革
    • 吳梅嶺簡介
    • 本館業務
    • 交通路線
:::首頁 > 本館介紹 > 吳梅嶺簡介
列印
吳梅嶺簡介

  吳梅嶺(1897~2003)生於嘉義朴子,本名吳天敏。自幼酷愛藝術,1929年加入嘉義春萌畫會,與林玉山等切磋畫技,翌年即入選第4屆台灣美展,此後多次入選或優選。自光復後任職中學教師,獻身美術教育超過80年。百歲首開個展、106歲舉辦回顧展。吳梅嶺畫風多元,從膠彩轉為水墨之後,常在作品中融入水彩,畫面豐富豔麗,別具一格。

  吳梅嶺先生,享年107歲,逝世前一年仍提筆作畫。他畫畫純粹出於喜愛,雖沒有冠冕堂皇的哲理,但從不放棄對繪畫的執著,其認真的態度令人心折。他營造快樂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盡情發揮,因而培育出無數的藝術人才。書畫家陳宏勉先生對老師的栽培滿懷感恩,他說:「若沒有梅嶺師的帶領,我可能一輩子都在鄉下耕田。」

  吳梅嶺,祖籍金門,家族四代經商,父親因生意往來之便,舉家遷移定居嘉義樸仔腳(現已更名為朴子)。這位秉性敦厚、熱中繪畫的父親,同時身兼地方節慶寫燈(在紙燈籠上寫應景吉祥話)、廟宇屋梁彩繪等副業。由於當時醫療設備欠佳,13名子女中,僅倖存長子、次女及么兒吳梅嶺。梅嶺與大哥隨侍父親身旁,耳濡目染之下,深深影響了他們日後的發展。

  1904年,吳梅嶺7歲時,父親因病逝世,由兄長負起照顧之責。吳梅嶺漸長,除了協助大哥所經營的洋行事業,餘暇則在廟裡寫燈及壁畫等民間慶典工藝品,鄉民的好口碑,讓他充滿了成就感。幼時得自於父兄的家學繪畫淵源,孕育了吳梅嶺日後在書畫上的基礎。

  11歲入學,17歲自樸仔腳公學校畢業的吳梅嶺,全力協助家業發展。1916年,吳梅嶺為了洽談洋行生意遠赴台北,順道參觀台灣總督府落成所舉辦的「日本國博覽會」,不僅對日本工商農業產品及手工藝品嘆為觀止,同時對台北都城的繁榮印象深刻,這趟台北行,確實帶給他極大的衝擊。1918年,他甄試考取了母校教員一職,不久又在家人的安排下,與地方名紳之女丁誥結婚。然而,他並不因此滿足於安定的生活,仍心繫著尚未實現的夢想。

  吳梅嶺立業成家後,開始思考如何規畫未來的人生。由於幼時繪畫的興趣,早在他心中埋下的種子,頃刻開始萌芽。1921年,吳梅嶺北上就讀台北師範講習科一年。久聞日籍美術家石川欽一郎的繪畫風格,滿心期待想求教於他。無奈石川先生已經返日而錯失良機,但吳梅嶺常找機會探索石川先生的水彩技法。學業完成後回到朴子,他隨即被派往六腳鄉公學校擔任訓導工作,1926年轉任朴子女子公學校,協助家政老師繪製刺繡前的一些圖稿,無形中奠定了嘉義地區刺繡工藝發展。

  1930年,吳梅嶺認真教學之餘,也專注汲取畫藝,以「心岩路」參加台展第四屆獲得入選。同年他與周雪峰等人參加入春萌畫會,當時會員尚有林東令、張李德和林玉山、李秋和張萬枝等人,彼此交換心得互通資訊,使其觸角更為寬廣。1932年畫成「靜秋」,呈現兩姊妹在深秋時節酒掃落葉的神情,將秋的蕭瑟景象盡現眼前;1933年畫成「秋」,園中的向日葵在鳳仙花、紅蓼和其他不知名的野草藤蔓綻放著秋天的野趣,兩幅分獲六、七屆台展入選。1934年以蔡氏免為模特兒繪成「庭園一隅」,央請裱褙店老闆代為送往參加第八屆台展竟忘了送去,使其失去一顯身手的機會。吳梅嶺白天忙於教學,晚上製作大量的刺繡畫稿而無暇參與畫會,在1935年之後,便逐漸淡出畫壇主流。

  因喜愛梅花的清高,吳梅嶺多以「梅」字為名號之首,早期畫作上曾以「梅溪、梅峰、梅園」等為號,後期則以「梅嶺」署名。吳梅嶺的東洋畫(膠彩畫)、傳統水墨、書法、詩詞等,幾乎都是他自行摸索學習來的。

  1940年,因時局動盪不安,全台籠罩在戰爭的陰霾中,吳梅嶺遂興起退休念頭,與友人合辦「興農會」,轉為開墾荒地,然嘉義痢疾大流行,致使吳梅嶺染病而退出不適合自己的環境。1949年吳梅嶺參加中學美術教員檢定合格,再度被邀請回到嘉義朴子,任教於東石中學,1957年榮獲教育廳優良教師獎。學生參加校際及縣際美術比賽迭獲佳績,使其聲名大噪。1964年自東石中學退休,校方感念其恩澤特建「梅嶺亭」以資酬謝。吳梅嶺獻身美術教育數十載,直到1973年(77歲)正式退休,1979年,授業學生共組「梅嶺美術會」定期舉辦展覽,並敦聘吳氏為永久指導老師。

  1984年歷屆門生鑒於每年借用朴子金臻圖書館展出未盡理想,因而以籌建梅嶺美術館的倡議,經過11年,在嘉義縣政府抑掖注經費,終於1995年吳梅嶺百年壽誕完工落成啟用。並分別於史博館、高雄積禪50藝術空間、嘉義文化中心、台北中正紀念堂等六處舉行吳梅嶺百年來首次個展。

  吳梅嶺擁有極高的藝術天賦,在美術教室裡,除了張貼優秀作品讓大家觀摩學習,他也親自製作畫稿、製作教材讓學生臨摹或參考。沒有制式化刻板的教學,反而讓大家輕鬆自在,更能夠盡情發揮。他要求學生想畫好圖,就必須多觀察自然,多觀察別人的畫法,同時,灌輸學生「處處可畫、時時可畫」的觀念。此教學方式在50年代的台灣,可謂創舉。

  吳梅嶺的長子引述父親的話:「教一位學生就像種一株花木,耕耘、灌溉、修剪後才能使之綠蔭滿枝。除此之外,更要用慈悲的心去感化每個學生,他們並非天生不學好,你若用心,學生就會感受得到。孩子來學校並不只是來讀書,而是要讓他們學會生活,懂得關心別人,從照顧樹木,布置、經營花圃,長大後便知道如何生活、美化生活,這樣的生活化教育才是真實的。」

  美國詩人朗費羅寫道:「老,唯獨外表不同,卻擁有比年少更好的機會。」無論年紀多大,只要有積極行動,就愈能增加生命的光彩。吳梅嶺除了熱心教學,也長期協助鄉里社區活動,地方文化因他的熱心參與而得以深耕滋長,不愧是當今推動社區文化發展的先驅。

  吳梅嶺培育許多位藝術家與美術教育者,分別在藝壇與教育界大放異彩。他作育英才無數,對提升朴子美術水準及推展美術風氣貢獻卓越。1979年先後成立「梅嶺美術會」、「梅嶺美術文教基金會」與嘉義縣文化中心梅嶺美術館。吳梅嶺一生的經歷,有如台灣美術教育與藝術的縮影,這位美育播種者無私的付出,對台灣藝林發展貢獻,自應享有一定的歷史定位。

 
最後異動時間:2018-10-04 PM21:15
回上頁| 到上面
隱私權保護政策
網站安全政策
梅嶺美術館
地址:61345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二之九號位置圖
電話:(05)379-5667 傳真:(05)379-5668 E-mail 您是第0618849位瀏覽者
建議以IE、Firefox或Chrome 1024*768 pixels解析瀏覽本網頁 更新日期︰2022-06-29
Copyright©2014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版權所有
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
本網站通過無障礙A+檢測(另開新視窗)